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2012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7%,農業生產方式進入了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要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要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拓寬農業生產的多功能,這些都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
新時期農機化工作需要樹立新理念
面向未來,我國農機化在進入更高層次的階段后,農機化的重點任務必將隨之發生更大的變化。農機化的內涵將不斷豐富和發展,涉及范圍將會越來越廣,需要用全新發展的理念、更開闊的視野來系統謀劃,進而為下一步的發展指明方向。
當前,隨著農機農藝融合的深度推進,機械化生產的理念已深入科研、推廣、應用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各地在開展農作物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示范區建設活動中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的機械化生產模式、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即機械化的農藝系統。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自然稟賦差異大,農藝制度復雜多樣,推進農機化需要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因素。今后我國農機化的發展應當是建立在適度規模經營基礎上的適當動力水平的機械化,是以家庭農場單元為主要內容的機器系統的優化和完善。同時由于我國輪作、套作、多熟、立體栽培的農業特性,農產品種類繁多,要繼承絲麻茶藥等傳統民族產業,保護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傳承幾千年農耕文化,在加快推進機械化發展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更多的社會問題,為農村社會形態的變遷和延續發揮積極作用。
近幾年,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從農業本身來講,目前為提高單位產量,我國農業的水、肥、種、藥、膜等生產要素投入遠高于國外平均水平,不僅影響到當前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效益,也對未來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農機化技術直接關系到節肥、節藥、節水、節種和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也關系到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收集處理和農村環境的治理,農機化技術應當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建設美麗鄉村中發揮更大更多的作用。近幾年,我國保護性耕作取得了可喜成就,實施面積達到1億畝,為我國農田保育做出了積極貢獻。今后,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農機化技術必將超越以往的應用范圍。
準確把握農機化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機械化將會翻開嶄新的一頁,功能定位將更為清晰,發展方向將更為明確,技術裝備支撐作用將更為牢固,在促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將得到全面發揮。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技術裝備和發展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從目前情況來講,農機化技術主要有耕整地、播種、施肥、植保、節水灌溉、秸稈處理、收獲技術等,大部分還是以單項技術突破為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機器系統。因此加快構建和完善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應當作為當前農機化發展的首要任務。
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應當是按照產業鏈模式,為農業生產提供全套的、系統的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一是要從機械化角度開展作物(品種)生長機理、生育周期、生物特性研究,為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基本依據;二是開展不同區域機械化生產的農業適度經營規模測算與發展趨勢研究,從中確立我國不同區域、不同種養結構家庭農場規模,根據規模制訂農業技術裝備的配備方案;三是根據配套方案,開展耕種管收等關鍵環節農業裝備與土壤、作物、田塊條件等的適配性研究,改進和提升農業裝備的技術水平;四是根據種植規模和典型農藝制度,分別建立試驗示范點,對優化后的機器系統進行試驗驗證和完善,從而提出糧食主產區農機配備方案和區域技術模式;五是加強與農藝融合,集成現代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技術,最終形成比較完善的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和模塊化技術,促進農機農藝技術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
隨著時代需求變化,現代農業對高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經過近幾年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的信息化農業技術裝備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農業傳感器技術、精準農業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農機社會化服務信息技術已開始示范應用,并展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以信息化促進農業裝備現代化,需要提升農業裝備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農業機械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還要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的信息化。
另外,農機化技術領域拓寬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然。拓寬農機化技術應用領域,不僅需要從整個農業產業鏈系統內考慮,還應考慮其外部因素,把土壤、氣候、生態、水資源、新能源等方面對農機化技術的需求統籌考慮在內。在農田保育,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生態環境,水資源利用,新能源、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農機化技術均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正在展現良好的發展前景。農機化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業生產的諸多要素,面對美好的發展未來,農機化技術必將對農業農村經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以科技為先導,推動農機化發揮更大作用
總結近幾年農機化發展,在政策支持、補貼拉動相對比較穩定的前提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拓展農機化發展領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關鍵還是要靠科技。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是事關今后農機化的發展大計。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增加技術供給。一是設立全國性的農機化科技創新戰略咨詢機構,解決好農機化技術源頭問題。二是設立從制種、種植到產后初加工全過程產業鏈的多個農機化技術專業創新團隊,凝聚全國農機化的優勢科技資源,搭建全國性的交流協作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推動大聯合、大協作,通過謀劃和實施重大項目,逐步構建和完善農機化科技創新體系。三是鼓勵和支持更多農業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專家參與農機化科研,通過工作機制的創新,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機化科技進步。
其次要加強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夯實農機化科技進步的基礎。在國家層面上講,每個縣(區)至少培養一名農機化技術骨干,在制定農機化推廣計劃,解決當地農機化發展難題,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加快農機化主推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開展農業高產模式創建、高效清潔生產、規模化標準養殖等方面提供強有力技術指導和服務。同時,各地也要分層開展相應培訓活動,層層抓落實,建立起促進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的人才保障機制。
第三要大力培訓實用人才,推進農機標準化作業。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問題,關鍵在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素質。每個縣要重點抓好一批農機化技術能手的培訓,使其成為農業生產的高技能人才,并通過他們的傳幫帶,使廣大農機手成為農業和農機化新技術的實施者、勤勞致富的帶頭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要以農機管理標準化、農機配置標準化、農機作業標準化為切入點,引領農機化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機化發展質量。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關鍵在于農機化科技進步和農機手素質的提升,要加強領導,明確目標,狠抓落實,經過3至5年的努力,打造10個以上國家級科研團隊,匯集100名以上農機化專家隊伍,培養1000人以上農機化推廣骨干,形成10000人以上的農機化高技能實用人才,為實現農機化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推進農機化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