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6
4700次
字體
11月5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政策例行吹風會。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永華介紹了《實施意見》的有關情況,自治區農牧廳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包潔、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裝備工業處副處長喬洋出席吹風會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政策例行吹風會
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 趙永華
(2019年11月5日)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感謝各位多年來對我區農牧業機械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農牧業機械是物化了的科技。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加快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一是農機裝備再上新水平。2018年全區農牧機總動力達到3663.7萬千瓦,比2017年底增長5.2%。拖拉機、各類聯合收獲機擁有量分別達到117.4萬臺和3.9萬臺,比2017年增長1.9%和10%。大型高端機械保有量逐年增長,機群機構逐步優化。二是機械化水平實現新提高。2018年,全區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水平預計分別達到92%、88%和69%,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同比提高0.5%,超過全國平均機械化水平17個百分點。三是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再上新臺階。2018年全區實施保護性耕作2092萬畝,農機深松整地1614萬畝,精少量播種7055萬畝,玉米籽粒直收、馬鈴薯聯合收獲等取得明顯進展。糞污資源化利用、地膜回收等得到有效推廣。四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煥發新活力。全區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2720個,比2017年增加199個。以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主開展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拓展領域,從耕播收作業延伸到全程機械化作業,從單一環節服務向全域托管服務發展,社會化服務比重預計達到48%,同比增長2%。農機合作社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26.5萬畝,其中全程托管服務面積334.9萬畝。有589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了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
但當前農機化發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大中型機具較少,小型機具居多,配套率偏低,農機作業范圍狹窄,部分農機老化嚴重,更新換代乏力。二是農機門類品種有缺陷。糧油農作物機械裝備飽和度高,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牧業飼養環節機械裝備不足,特別是部分雜糧和特色農作物還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三是農機農藝融合還不深入。一些產業品種、栽培、裝備不配套,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不能有效銜接;四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不協調。農機合作社數量大,農機社會化服務比重上升較快,但農機作業服務“一業獨大”,農機維修、培訓、技術服務等落后的格局沒有改變。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精神,按照自治區政府要求,自治區農牧廳會同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起草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通過開展座談論證、實地調研、征求意見等方式,聽取了16個自治區有關委、辦、廳、局和有關專家、基層、企業的意見建議,并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經驗做法,多次進行了修改完善,經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10月30日以自治區政府文件正式印發實施。
《實施意見》緊緊結合自治區實際,牢牢把握我區東西耕地條件差異大,特色產業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融合不夠和畜牧業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弱的特征,明確了各階段農機化工作任務目標,并提出推動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務服務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向全區發出了農機化裝備轉型升級的強烈信號,為農機化事業更好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實施意見》是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區農機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推動農機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實施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牧業機械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
在發展目標上,到2020年,通過招商引資、消化吸收、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和產業集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農機總動力超過4000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畜牧業機械化率達到38%左右。設施農業、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取得明顯進展。
到2025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農牧業機械在自治區內和區外的市場占有份額逐年增大。農機總動力穩定在5000萬千瓦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經濟特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左右。
在工作舉措上,一是通過完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和加強質量可靠性建設,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通過加快補齊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大力發展畜牧業機械化、協同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產體系,著力推進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三是通過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推動智慧農業示范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能力,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四是通過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五是通過提高機械化作業便利程度、完善農機作業配套設施,持續改進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六是通過健全新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注重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切實加強農機人才隊伍建設。從上述六個方面入手,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下一步,自治區農牧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將按照國務院的總體部署,與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裝備和技術支撐。
謝謝大家。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政策例行吹風會答記者問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近日自治區政府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在哪些方面突出了內蒙古的特點?
包潔:謝謝您的提問。2018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精神,結合內蒙古實際,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在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上力求全面、具體、可操作,并著力突出內蒙古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高、新、實”三個字。
一是定位高。自治區的《實施意見》提出兩個階段性目標,一是到2020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比全國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二是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比全國目標高出12個百分點,經濟特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左右。
二是內容新。《實施意見》立足我區是畜牧業大區的實際,對推進畜牧業機械化進行了專門部署。在原有的推動牧草業機械化、飼養環節機械化和牧區生產生活機械化的基礎上,又聚焦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將草原保護和修復的相關機具和技術納入了畜牧業機械化的范疇,為我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草原生態保護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可以說,《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我區畜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在政策設計上有了突破和創新。
三是辦法實。《實施意見》從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改善農機作業條件、加強農機人才培養、強化組織領導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即符合國家的要求,也符合內蒙古的實際,突出了的操作性和有效性,為全面落實國務院的部署,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抓手。
謝謝!
乳業時報記者: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推動我區農機化向全程全面轉型升級發揮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包潔:謝謝這位記者朋友對我區農機化工作的關心與關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是關系到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進程和農機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政策。應該說,這項政策的實施,為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生產方式,為農牧業生產從人力畜力轉變為機械動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有時間的話,希望各位到農村牧區廣闊天地,走一走看一看,就會感受到這項政策的實施給我區農牧業生產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政策實施15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累計投入 124.7億元,扶持農牧民和各類農牧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購置拖拉機、聯合收貨機達到47.4萬臺,配套機具83,2萬套,有力地促進了我區農牧業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我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從全程機械化來看,我區小麥和水稻在耕播收三個環節上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98%以上,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從全面機械化來看,我區農牧業機械化領域開始逐步拓展,即從糧食作物機械化向經濟作物延伸,從種植業機械化向畜牧養殖業、水產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延伸,從平原地區機械化向丘陵山區機械化擴展。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敞開補貼。目前,納入我區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的機具有11個大類、22個小類75個品目。對于納入補貼范圍的機具,要求實行敞開補貼。自治區突出綠色和特色導向,大力支持深松整地、秸稈還田離田、保護性耕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機具裝備和葵花、中藥材等特色機具;同時,對畜牧業機具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自治區財政再給予20%的累加補貼。農牧民和農牧業生產服務組織如果購置補貼范圍內的機具都可以申請補貼。如果確實因為資金緊張,當年沒有享受到補貼的可以在下年度優先給予補貼。
二是辦理補貼更加便利。在政策實施層面上采取了“定額補貼、自主購機、先購后補、旗縣結算、直補到卡”的操作方法,農牧民和農牧業生產服務組織在購買農機以前,是不需要先提出申請的,購買機具以后,按照程序直接申請補貼就可以了。從今年開始,我區積極探索利用手機APP和現有的信息平臺,在網上辦理補貼,目的就是要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為廣大購機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三是監督管理更加嚴格。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始終把強化監管放在首位,堅決依法懲處失信違規行為,嚴格防控系統性風險。今年,自治區農牧廳與財政廳聯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監管,強化紀律約束的通知》,壓實了部門責任,明確提出了加強系統內部管控、聯合查處違規行為、加強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通過一系列監管措施,堅決查處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出現的違規行為,確保政策的廉潔高效實施。
謝謝!
內蒙古日報記者:請問下一步自治區發展農業機械工業有哪些思路和政策?
喬洋:內蒙古是農牧業大省,市場需求突出,下一步將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機械制造業,重點在生物質收貯、青飼料制備、節水灌溉、馬鈴薯播種收獲、牧草生產等領域,積極推進高端農牧業裝備創新與產業化,具體支持方向如下:
一是大力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圍繞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加快農牧業機械制造業產業基地建設,加快自治區農機工業的轉型升級。在我區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中,明確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提供多方位支持。如對自治區認定的成長型小微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給予一定獎勵支持;對進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范圍的給予一定資金獎勵支持;對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及以上的制造業項目,按照總投資額一定比例給予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費用補助等等。
二是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依托農牧業機械制造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組織開展主機裝備和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解決農牧機產品結構性矛盾,顯著增強農牧業機械工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快技術改造步伐,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工藝裝備水平,提升產品競爭力。為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鼓勵自治區農機企業開展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促進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自2016年起,我廳積極推動自治區技術裝備首臺(套)、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首批(次)認定及保險補貼試點工作。截止2019年,有24家農機裝備企業,共計30種農牧業裝備產品認定為自治區首臺套產品。首臺(套)保險補貼政策為農機企業的新產品拓展市場予以保駕護航,為農機設備用戶也提供了一份安心和保障。
三是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先進制造。促進行業優化整合,推動農機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做特做專,形成大中小企業并存、優勢互補、各有所長的發展新局面。為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自治區正在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機器換人工程,支持企業實施重點工序數字化改造。我們也將支持區內重點農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提升生產制造工藝水平。(信息來源:自治區農牧廳、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