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4602次
字體
在3月2日第一場記者會上,全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回答了16個問題,以此拉開了2018年“兩會”序幕。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年一度的盛會,成為全球矚目焦點,也讓中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各界代表和委員共商國是,各產業發展新風向逐漸明晰。而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能源領域依然是關注焦點。
據不完全統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對外發布的名單上,共有96位能源代表,其中光伏3位、電力59位、油氣22位、煤炭12位。另外,47位政協委員也來自能源行業。
上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了哪些建議、提案? 新的一年,能源政策與趨勢又將走向何方?今日,《能源》編輯部繼續推出“兩會觀察”系列報道,以下刊發第四篇。
2017年,我國新增風電吊裝總容量1958萬千瓦,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503萬千瓦,風電行業走低觸底,風電黃金五年已成過去。步入2018年,隨著“棄風限電”問題的大幅改善,風電全行業逐漸步入“反轉期”。
先行者的腳步尚未放慢,后來者已接踵而至。正處于轉折陣痛期的風電行業必須審視:風電新藍海在哪里,未來將走上哪條路線圖?如何填補職業技術教育空白以避免人才斷代?風電能否乘上“電能替代”的政策東風大顯身手?業內期盼已久又頻頻“難產”的強制配額制何時利劍出鞘?風電行業又將如何突破層層掣肘,迎來下一個騰飛?
對此,在今年“兩會”上,14位風電領域的人大代表、9位政協委員,以及企業管理者、技術工程師、一線員工等紛紛建言獻策。
武鋼:《關于盡快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 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提案:
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是配額制考核體系必要的配套政策,也是各類責任主體完成配額義務的核心手段。
武鋼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可再生能源強制配額制考核管理辦法,除了應明確考核主體的義務,還需要配套有法律約束力的懲罰、獎勵機制,以依法依制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留出足夠的發展消納空間;同時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運行和全額保障性收購的監管力度。
短評: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并積極實行能源轉型及提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但目前我國還面臨棄風棄光等阻礙可再生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瓶頸。
2017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同比增長14%,但棄風率為12%,棄光率為6%。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強制性考核目標,導致各方職責不清晰,各地發展動力不一。
新政策系統的設計標配,是配額制+綠證交易;但嚴格意義上,二者并非各占半壁江山,而是配額制為主,綠證制配套。現實中的出生過程是:綠證交易制基本“順產”,配額制極其“難產”,配額制對“現有利益格局”的觸動到底有多大可見一斑。
南存輝: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體系 設置強制購買主體清單和自愿購買清單
提案:
建議由發改委能源局設置購買主體類型清單,對綠證設定有效期、最低價和最高限價;建立和完善綠證體系配套的監管和處罰機制;盡快施行可再生能源強制配額;修訂《可再生能源法》,明確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優先地位,并規定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具體指標(數量或比例);建立差異化指標分解機制,充分考慮各省市區歷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情況、資源、電力需求等因素,使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分配;明確強制配額的主體責任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強制認購主體,同時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
短評:
作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電力生產國,我國仍面臨市場化程度偏低,全社會缺乏綠色電力消費的意識,綠色電力的市場交易渠道不通暢等問題。去年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2017年7月1日,我國綠色電力證書正式開展認購工作,但認購交易還處于一個非常小的規模,且綠證交易一般為自愿認購,無強制約束力,責任主體不明確。
國家多部委在相關文件中表示,根據市場認購情況,自2018年起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業內人士期盼的配額制能否“利劍出鞘”還將拭目以待。
張傳衛:《關于豐富新能源服務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建議》
建議:
海上風電產業迎來歷史性機遇,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產業,加快布局發展海上風電,開工建設10個以上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365萬千瓦以上。
建議把海上風電開發列入為國家重大戰略,在珠江西岸打造世界最大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加快新能源建設步伐,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大量清潔能源需求。
短評:
海上風電資源稟賦突出,將成為2018年風電裝機的重要增量。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具有風能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適宜大規模開發;靠近負荷中心、消納便利等優點。資源稟賦的優勢使得海上風電極具發展潛力。
對于我國而言,當前風資源較為豐富的“三北”地區棄風限電較為嚴重,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發展則面臨風資源相對較差、用地緊張和環保等問題,海上風電規避了“三北”地區和中東南部地區發展風電的缺點,優勢明顯。
此外,我國已經具備了大規模開發海上風能資源的能力,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做大做強產業鏈。
李寅:全面推廣清潔能源,讓陽光更燦爛
建議:
從區域上看,我國新能源資源的分布和能源的使用中心是分開的,尤其是“三北”地區,新能源電力的生產、遠距離輸送和用電負荷相匹配就產生較大的困難,“棄風限電”現象使得很多新能源電力白白浪費。在“三北”地區新能源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棄風棄光”。
此外,“三北”地區還有一項重要的民生任務是“供暖”,當前普遍采用的是燃煤方式,如果國家能夠以資本補助、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大對風能和光能利用的扶持力度,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都將有很大改善。
對此,李寅建議,全面推廣可再生能源供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營造宜居生活環境,才能讓陽光更燦爛。
短評: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大量散燒煤、燃油消費是造成嚴重霾的主要因素之一。實施電能替代對于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落實國家能源戰略、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意義重大。電能替代的電量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電機組。
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行動。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將在北方居民采暖、生產制造、交通運輸、電力供應與消費4個重點領域推進電能替代。
“三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全面推廣可再生能源供暖可以替代散燒煤、燃油消費從而達到環保減排的作用。
白映玉: 促進企業發展、培養產業技術工人
建議:
產業技術工人的收入、待遇以及發展空間都需提高,才能更有利于產業人才培養,為建設制造強國出力。
為適應新時代下中國制造強國的新需求,白映玉建議以政府為主導,營造更加適合產學結合機制發展的空間與環境;完善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培訓制度和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職業院校從企業聘請高技能人才、工程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優化師資結構。
白映玉建議,健全技能人才激勵機制,落實技能人才的待遇;建立于業績、成果、貢獻相聯系的技能人才激勵制度,給予技能人才一定的國家補貼,切實在收入分配及生活待遇上實行政策傾斜,對技能工人在子女入學、住房、醫療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與此同時,針對技能人才不同的行業屬性,建立多種表彰形式和獎項,對各行各業中具有特定技能、突出業績和品牌影響的技能人才予以表彰。
短評:
我國大多數風電場地處偏遠地區,條件艱苦,年輕人已對強度大、工資低、危險系數高的工作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工作人員不穩定、職業生命周期短,將帶來相當大的隱性成本,有經驗的工程師離開,往往造成人才的斷代。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高校中專注于風電的專業、獨立的風電研究和培訓機構較少,而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名技術工人從學徒成長為勞模或工匠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時間,一線崗位對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吸引力。
而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轉變管理思維,給技能人才相應激勵的收入,提升工作價值感。
崔興國:需從國家層面引導和大力支持職業技術教育
建議:
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推動綠色發展,對于破解城市霧霾難題具有重要意義。但如果直接要求對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降低產量或者關閉,這將對企業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大量工人面臨失業和再就業。推動這些企業使用清潔能源,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
此外,職業技能學子要能夠做到真正學以致用,而不是成為一個知識存儲器,把技術變成產品,從而實現經濟價值。這需要從國家層面來引導和大力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給予職業技能學子更多地引導和重視技能的培訓與學習,增強及時的職業榮譽感。
短評:
我國目前職業技術院校由于缺乏好的實操指導老師,再加上實操練習場地、設備和材料的限制,學生在畢業前到企業實習時猶如一張白紙,國內的產學結合機制難建立,造成技術院校培養的“人才”大多難以直接站上生產線。
此外,由于各企業對風電技術人員的培養體系、標準各異,培養出的人員素質往往參差不齊,能為整個行業通用、具有一定主導性的人才審核體系目前仍為空缺。
由國家層面引導和大力支持職業技術教育勢在必行,應建立成熟的風電技術培訓體系,建設職業學校,增強風電技術學子在校期間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以提升實操技能。(來源:能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