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
4181次
字體
日前,由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主辦的“2017年全國農機工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來自農業部、工信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的相關領導和來自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與來自農機企業的代表近300人齊聚一堂,分析總結了當前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狀況及2017年農機工業運行情況,解讀了國家相關政策,并對今后的行業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行業發展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
2017年的農機行業形勢,業內人士普遍的感受是“寒冬”,甚至有人說是近十幾年來最差的一年。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寧學貴認為,“總體來看,2017年我國農機工業運行平穩,各主要產品冷暖不均,產品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據統計,2017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88.91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6.79%。在整個機械工業中,農機工業的增速從“一枝獨秀”跌至末位;實現利潤223.01億元,同比增長8.52%,企業微利經營。
寧學貴表示,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已從追求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追求高質量發展,行業進入了深度轉型調整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發展困境,企業成本壓力增大,但行業總體還處于平穩運行階段,低速增長。與前些年20%甚至30%的增幅相比,感覺是進入‘寒冬’也不為過,更何況在農機產品中占比最大的拖拉機、收獲機械產銷下滑明顯。”
不可否認,行業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企業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統計顯示:每100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費用進一步增加,2017年為86.90元,而2014年為86.05元。而農機產品價格不升反降,經營利潤率5.13%,比2016年下降0.29個百分點;虧損企業同比增加24.02%,破產、轉產、停產企業數量增加。
對于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寧學貴認為主要是四個方面原因造成的。制造成本上升,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等也在增加;國家有關部門對超寬超高的治理,致使大型農機運輸成本增幅超過40%;環保治理限產,一些鑄造企業關停,導致農機零配件短缺,價格上漲;發動機污染物排放標準從“國二”升級到“國三”,也使農機成本上升,“小麥機成本甚至增加10%以上”。
2017年,農機行業各種主要產品的市場冷暖不均,有的產品下滑嚴重,有的產品逆市增長,但總體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具體來看:拖拉機繼續下滑,大型化趨勢明顯,大中拖出口持續向好;輪式谷物機平穩發展,新產品貢獻突出;玉米收獲機大幅下降,小型機逆市增長;履帶機產銷下滑,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烘干機產銷高速增長,甘蔗機械產業化步伐加快。
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盡管增速放緩,但不能否認,2017年我國農機工業在核心競爭力提升上的成效顯著。寧學貴舉例說,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重大裝備技術升級明顯,產品可靠性提高;排放升級成效顯著,“國三”產品得到市場認可;補短板、強弱項,丘陵山區收獲機械快速發展,采棉機、谷子機械等經濟作物機械發展提速;技術創新成果累累,核心零部件技術取得突破,如動力換向、動力換擋,HMT變速箱的應用,仿生擠奶器研制成功,農機導航技術的應用等。
當前,我國已形成了14大類、50小類、4000多個品種的農機產品系列,形成了一批協作配套、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說:“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取得突破,具備200馬力以上拖拉機量產能力,農機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快速發展,智能農機已開始試點示范。我國農機裝備在東南亞、南美等地區具有性價比優勢,重點企業收購國際農機裝備知名名牌,實施全球化發展布局。”不過,羅俊杰也提出,當前我國農機行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高端不足、低端過剩,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亟待提升。”
農業部農機化司副司長李安寧把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分別概括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從作物上看,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小馬力、中低端機具較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較少;單項應用的農機技術較多,集成配套的農機化技術較少;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
這種不平衡、不充分表現為許多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問題。李安寧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農機化供給側的能力、質量和效率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需錯位,供不足需。因此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農機化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機遇挑戰相伴 創新引領升級
雖然2017年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寧學貴認為,市場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政策性的影響會使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升級,機遇與挑戰相生相伴。“從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戰略看,農機工業增速放慢是暫時性的。因為農業現代化和國家糧食安全對農機有高度依賴性,2020年農作物機械化率要突破70%的目標,特有的農藝和生產方式,決定了國產農機依然是市場主角。”
展望2018年,寧學貴表示:農機工業依然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政策環境繼續向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更加完善和有力度,《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15)》《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等的貫徹實施,都將促進農機工業持續發展。“農機企業要抓住機遇,追求高質量的健康發展。要堅持創新,尋求差異化競爭;要從提高產品可靠性開始提升核心競爭力;薄弱環節裝備的突破將是新的增長點。”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也認為,當前我國農機行業的形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符合市場規律。2018年依然存在許多逆勢而上的利好機會,希望全行業共同努力改善當前的無序競爭環境。
對于農機行業未來的發展,羅俊杰提出,“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方向,全面推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加快中國農機制造由大變強、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增添新動能、新力量。”他認為主要應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創新驅動,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大力推進,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加強自律,嚴格行業規范管理;多措并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放合作,提升國際發展能力。
農機行業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補齊發展短版,實現高質量發展?李安寧認為,要瞄準強全程、推全面、促融合、增綠色這四項任務來發力。他闡釋說,要聚焦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推動技術集成配套,從主要農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延伸,由產中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配套,提供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要從糧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經濟作物擴展,向果菜茶、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業拓展,推動北方平原和旱作區等農機化水平較高地區提檔升級,加快南方水田地區、丘陵山區等機械化相對滯后的地區發展;要促使農機與農藝融合、機械化與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大力培育農機合作社等專業化、綜合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把高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作為農機技術創新、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的基本導向,以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為支撐,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