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
3916次
字體
在農機行業增幅趨緩的背景下,經歷過降價、減配、裁員、壓款、引貸等一系列節本增效的措施后,“一帶一路”能否成為農機企業在寒冰期的破冰之道?雖然一小部分企業似乎搭上了順風車,但其中的挑戰卻也是不容忽視的。
從實質上來理解,農機行業所說“一帶一路”更傾向于原來的詞語“走出去”,而“走出去”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賣產品。只不過,此前沒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將產品銷往海外,在市場如火如荼的黃金時代,那不過是錦上添花,微不足道?,F在的迫切,來自于農機市場的毫無生機,國內地盤上能想到的招數,估計大家經歷一兩年的折騰,已經嘗試遍了。細數來看,降價、減配、裁員、停產、壓款、引貸……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做法,統統沒起到預期效果。
緣起
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低端產能過剩,而庫存在不斷飆升。一個簡單數據:2017年上半年,全行業生產大中型拖拉機超過40萬臺,而這是很多企業降低產能達到的數字,這個數字也基本是全年的銷量。同樣是大中型拖拉機,2017年上半年,庫存率從1月份的不到20%,一下子飆升到6月底的40%多,這還是建立在不少企業虛做收入、建立中轉庫、迫使經銷商買斷等情況下的數據,實際庫存率更大。
所以,很多農機企業干脆停下來觀望。而這個時候,“一帶一路”給了我們農機人前所未有的激情。畢竟,如果能夠通過國家倡導的大平臺,搭乘東風,將庫存輸出到沿線國家和地區,能解決這么大的問題,很多企業家想想都睡不著。
也確實有不少案例。如,阿爾及利亞拖拉機九成是山東制造;中國一拖和白俄羅斯明斯克合作;小農機在印度尼西亞頗受歡迎;中聯重科向東盟十國推介全產業鏈產品。
機遇
對農機行業來說,“一帶一路”的核心實際上在中東和西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對農業機械的需求盡管一直不是很高漲,但有著強烈的必要消費規模。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農業機械的要求不高。前段時間,參加“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會議,不少國家對中國的農業裝備感興趣,源自于“價格便宜、用起來還可以”。
同時,在國內同樣有著大量的潛在市場?!耙粠б宦贰逼瘘c在中國的西部,這是中國農機機械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在這一區域注入資源后,機械化水平很有可能會作為政績工程的一部分,必然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同樣,中國西部地區對農業機械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基本能夠達到“能用”就可以,對技術先進性、舒適性等不是很敏感,對價格則要敏感得多。這些,恰好能夠解決農機行業的最大問題:技術含量低且價格很便宜的庫存。
挑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毋庸置疑,而且非常歡迎中國的產品,但支付問題實際上是當前最頭痛的事兒。特別是中東和西亞國家,大部分都是資源型經濟模式,而且結算方式并不是人民幣。同時,不穩定也是一大問題。所以,很多銀行在農業機械最為好賣的市場,授信額度不足。我們不可能和對方交換資源,如對方給我們石油、農產品“以物換物”,一則我們沒有銷售渠道,二則國家也還存在法規禁區。
服務
此前的農業機械不是沒有過華麗的出口數據,只不過呈現波浪形走勢,原因很明顯:價格低-銷量高-沒服務-不買了-時間淡忘-價格低……這樣反復循環。所以,要想做長久,不但要觀察各種宏觀資源的匹配,自身低端產能輸出的同時,能否培育市場和品牌,也非常重要。
當然,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即有望解決當前的低端產能輸出問題,還在低端產能上繼續發展競爭,如果還有這樣的企業,恐怕神仙也救不活了。(2017年7月24日中國農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