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3384次
字體
2016年,我國農機行業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上,與2015年、2014年相比增速進一步下滑,但是依舊實現了6%~7%的增長,這無疑給諸多徘徊猶豫中的農機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眼下,我們正站在辭舊迎新的節點上,展望2017,不少人都存有疑惑:農機行業發展的機遇在哪里?農機產品生產又該往哪方面傾斜?下面,筆者就對2017年農機生產將要面對的變化做一下簡單整理。
“國三”標準全面施行
2016年是國二農機銷售的最后一年,截止到12月1日,以“國Ⅱ”為標準的柴油發動機全面淘汰,所以2017年銷售的全部自帶動力的農機將采用國三及以上排放標準的發動機,企業產品生產也將全面升級。
綠色農補作用將顯現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這一方案將對2017年的農業機械發展帶來影響。
一方面,秸稈綜合利用類機械和植保機械等與綠色農業相關的機械很可能會因政策影響而受到農民青睞,產生需求上的增加。尤其是各類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大型風送彌霧機等大中型機械將逐步成為主要施藥機械,而集科技、環保、高效等諸多優勢為一體的植保無人機也將迎來大跨步發展。
另一方面,農業高效節約用水獲政策支持,給節水灌溉機械發展帶來新機遇。大力發展高效灌排裝備,有利于實現水資源的科學、簡便、自動、精準利用。
農機關鍵技術走向產業化
1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發展改革委印發《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為我國農機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將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產業化列為項目之一,也就說2017年,農機關鍵技術的發展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也提出,通過實施農機科技進步與創新、關鍵零部件發展、產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等五大專項,實現農機裝備制造能力提升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農機工業迎來新市場的到來
農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保、調、穩、擴”為重點,調整優化糧經作物生產結構。其中2016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更是給2017年的作物種植結構帶來深刻的影響,而這一影響的結果之一便是為農機工業帶來新的市場。
農業結構深度調整,大豆、土豆、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得到優化,而這些作物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相比而言機械化水平較低,發展潛力大。所以經濟作物的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和秸稈處理等六個生產環節的機械設備需求將會開拓出一個巨大的市場。
結語:農業機械化不僅是農業供給側改革中降成本、提質量、增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潛力市場。2017年1月5日,農業部印發《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農機作業水平全面提升。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并穩定在80%以上。這表明農業機械在未來5~10年仍然是剛性需求,所以,農機企業要時刻把握政策導向和市場動態,適應新變化,取得新發展。(2017年1月10日中國機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