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取得了飛速發展,農機化程度不斷加深,推廣面積逐步擴大,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基礎。但是由于發展不長,我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過程中仍存在發展“瓶頸”和“薄弱環節”,而這些為題將成為“十三五”期間的發展重點。
農業機械化發展使中國農業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四座里程碑式的成就載入史冊:一是中國農業發生了增機減人(育人、轉人)的歷史性轉折,開啟了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小于50%的新時代;二是主要農作物生產中,小麥生產首先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三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上進入了中級階段;四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首次超過50%,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有史以來機械化生產方式比重大于傳統生產方式比重的根本性變革。
去年8月農業部印發《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意見提出,將在全國部署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力爭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其中三大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80%以上,機械化植保防治、機械化秸稈處理和機械化烘干處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以糧棉油糖主產區為重點區域,建設500個左右率先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在有條件的省份整省推進。
農業部在推進規劃中明確了兩個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重點是鞏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種、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玉米機收、馬鈴薯機收、大豆機收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解決高效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二是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重點是示范推廣棉花機采、油菜機播和機收、花生機播和機收、甘蔗機種和機收等關鍵環節的農機化技術。
2015年,我國主糧機械化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明顯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率超過40%,“三夏”小麥機收率超過92%,“三秋”玉米機收率達到63%,深松整地等增產增效型農機化技術應用范圍顯著擴大。但面對新的目標和任務,突破“瓶頸”和“薄弱環節”顯得尤為迫切,這或將成為“十三五”期間農機化發展的又一“里程碑”。